YY小说 > 奇魔玄幻 > 大明风云史 > 第4章:新天子

第4章:新天子

天启七年四月七日,袁崇焕请立生祠。辽东巡抚袁崇焕疏为元勋功翼覆载事,奉圣旨:这本说厂臣心专筹虏,力援危疆,设险设备,屹立金汤,其懋功朕所鉴悉,合谋建祠,舆论允协,着如议行,其祠名曰元功,该部知道。

大规模的立生祠在天启七年之后,有:直隶巡按倪文焕,直隶巡按张素养,宣大总督张檏,直隶巡按倪文焕,顺天巡抚刘诏,直隶巡按梁梦环。

令人不解的是,魏忠贤并不是对所有立祠的申请都批准,而魏忠贤也很给面子的答应了袁崇焕的建祠请求,在全天下的四十座生祠中让袁崇焕占到其中之一,要是不用魏忠贤批准,估计这生祠得有几百座吧。

这时的魏忠贤真是人人顶礼膜拜。人世中所有赞美的词藻毫不吝啬。像尧天舜德、至圣至神等一时充斥宇内,铺天盖地。督饷尚书黄运泰在迎接魏忠贤的偶像时,竟行五拜五稽首的大礼,连呼九千岁。自从督饷尚书黄运泰喊出九千岁后,九千岁已是魏忠贤的代名词了。

就在魏忠贤大红大紫之时,其手下却开始闹起了矛盾。内阁大学士冯铨一向媚事魏忠贤,深得赏识,却与崔呈秀不和。崔呈秀想入阁做大学士,便令手下攻击冯铨、以及不肯推选崔呈秀的吏部尚书王绍徽。

冯铨、王绍徽被罢之后,崔呈秀并未能如愿以偿。结果是到天启六年七月,施凤来、张瑞图、李国?三人以礼部尚书的身份进了内阁。施凤来没有什么主见,惟以和柔自媚于世。张瑞图则是一味迎合魏忠贤,而且文章书法也不错。生祠中的碑文,多由这位大学士手书,而皇帝诏旨中褒美魏忠贤的华词丽语,也是此公的杰作。李国?的情况较特别,他是魏忠贤的同乡,属特殊照顾之列。

崔呈秀自然是愤愤不平,但也没有什么办法。其实,冯铨、王绍徽、崔呈秀也不必过于计较,因为失宠的并非只是他们。到天启六年十月,连首辅顾秉谦也被罢免。

天启六年十月,魏忠贤被进封上公爵位,从子魏良卿也被封宁国公。原来,朝廷兴修三殿至此告成。这自然是大功一件,且全仗魏忠贤督察有方。一位太监,竟在短短几年内爵至上公,无以复加,似乎在本朝尚无先例。

到了天启七年五月,有位叫陆万龄的监生,突发奇想,向朝廷建议:要求把魏忠贤供祠于国子监,配享孔子,而把魏忠贤的父亲,配享启圣公。陆万龄是这样陈述理由的:孔子作《‘春’秋》,厂臣作《要典》。孔子诛少正卯,厂臣诛了东林党。礼宜并尊。”

朝廷认为陆监生讲得很有道理,下令实施,目不识丁的魏忠贤,竟然可以与万世师表的孔圣人在国子监平起平坐,同享供奉。

魏忠贤还代天启皇帝享南郊,祭太庙。这些事本来都是由皇帝亲自做,一般不能由他人代劳的。可以说,魏忠贤享受尊荣之高,在中国太监史上无出其右者。爬得越高,摔得越重,魏忠贤很快就会知道高处不胜寒的道理。

中国传统的读书人在展示大志和抱负都是依附王权的平台上实现的。天启年间由读书人发起的为一宦官太监修生祠的运动,让读书人颜面扫地,这是中国读书人耻辱的记录!

但愿这种纪录不会再有第二次。文化的自觉应当彻底抛弃这样一种媚态的文化样式,因为,恐怕中国的文化传统里天生就有一些糟粕。

东林党也遭到毁灭‘性’打击,东林党人对三案做出的结论,也必将推倒重来。天启五年之后,魏党的官员开始重新定义三案,掀起了一股翻案风。

天启五年二月,御史杨维垣首先上疏为梃击案翻案,他认为张差是真的疯癫,攻击王之寀在此案中不但无功,而且有罪,认为他的脑袋都不足以赎回他的罪过。时任刑部‘侍’郎的王之寀应疏落马,被革职为民。

四月八日,给事中霍维华上疏:对于梃击案,霍维华认为万历虽然在册立太子这个问题上有些迟缓,但是对泰昌始终关爱,如果想废太子的话,可以在深宫中采用多种密秘手段,用不着使用疯癫的张差。

对于红丸案,霍维华认为孙慎行借题发挥,编造泰昌被毒死,诬告方从哲弑逆,实属罪大恶极。

对于移宫案,霍维华认为移宫本不难,而王安和杨涟等人故意把这件事搞得很难,之所以这么做,目的就是加重李选‘侍’的过错,以放大自己拥戴皇帝的功劳。

天启看了霍维华的奏疏,给予四个字的评价:一字不差。

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天启六年正月,天启颁旨命史臣编辑《三朝要典》,对三案进行翻案。六月分正式完成定稿,全书共二十四卷,首辅顾秉谦代天启皇帝撰写了序言,以表明此书为皇上钦定。

《三朝要典》对三案的盖棺定论为:关于梃击案,定‘性’为王之寀开衅骨‘肉’,为诬皇祖,负先帝。

关于红丸案,定‘性’为孙慎行创不尝‘药’之说,妄疑先帝不得正其终,更附不讨贼之论,轻诋皇上不得正其始,为罔上不道。

关于移宫案,定‘性’为杨涟内结王安,故重选‘侍’之罪,以张翊戴之功。

《三朝要典》颁布以后,又对《光宗实录》进行修改,凡是关于三案的内容,都按照《三朝要典》的结论进行改正。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三案当事人的命运也都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天启五年四月,因进献红丸被发配充军的李可灼免戍。天启七年正月,掌管御‘药’的太监崔文昇被任命提督漕运、河道。

王之寀被革职后,又被人弹劾下狱,于天启七年四月死于狱中。孙慎行也被人弹劾,被判到宁夏充军,不过他命还算好,还没来得及出发,就赶上天启死去,崇祯上台,他因此得以赦免,逃过一劫。

至此,关于三案的问题似乎可以划上句号了,但事情并非如此,用不了多久,一切都将天翻地覆。

天启七年年八月,天启皇帝在客氏、魏忠贤的陪同下到宫中西苑乘船游玩时,在桥北浅水处大船上饮酒。然后,又与王体干、魏忠贤及两名亲信小太监去深水处泛小舟‘荡’漾,却被一阵狂风刮翻了小船,不小心跌入水中,差点被淹死。

虽被人救起,经过这次惊吓,却落下了病根,多方医治无效,身体每况愈下。八月十一日,他预感到自己来日不多,便召弟弟朱由检入卧室,说:来,吾弟当为尧舜。

命朱由检继位,次日,召见内阁大臣黄立极,说:昨召见信王,朕心甚悦,体觉稍安。

临终之前,这位皇帝还在乾清宫召见阁部科道诸臣时,诚心诚意地说:“魏忠贤、王体乾恪谨忠贞,可计大事!”

当时黄立极回答说:“陛下任贤勿贰,诸臣敢不仰体。”

这样的回答,足以让天启皇帝放心而去了。八月二十三日,天启皇帝驾崩于乾清宫,终其一生。在他死后,大臣们给了他一个太不好听的谥号熹宗。

天启七年(1627)八月二十二日申时,天启皇帝驾崩。依其遗诏,皇五弟信王朱由检,于八月二十四日午时在皇极殿正式登基,改元崇祯。

像这样兄终弟及式的皇位继承,在本朝已有过两次先例,崇祯皇帝即位时才是一个18虚岁的少年。

八月二十三日,魏忠贤宣布了皇后懿旨,将天启皇帝的死讯布告天下。内阁大学士施凤来、黄立极,英国公张惟贤等纷纷具笺往信王府劝进。原在信王府做过事的太监徐文元,则向巍忠贤自请去信王府迎接信王入宫。

这时的信王,大概是悲喜忧惧齐上心头。皇兄英年早逝,作为兄弟至亲的信王,自然是悲痛;皇兄之死,竟把他推向了皇帝的宝座,心中自有欣喜之感;魏忠贤当时是势倾朝野,内宫外廷,都由他控制。

朝廷上下对信王的继位意见已经一致,遗诏也已公布。遗诏称:皇五弟信王朱由检聪明夙著,仁孝‘性’成。爰奉祖训兄终弟及之文,命诏伦序,即皇帝位。勉修令德,亲贤纳规,讲学勤政,宽恤民生,严修边备,勿过毁伤。内外文武诸臣,协心辅佐,恪守典则,保皇固本。”

八月二十三日,公、侯、伯、驸马、文武百官及军民耆老等呈劝进表文。

依例,劝进表文要先后进呈三次。前两次总是要被退回,直到第三次新皇帝才会勉强同意。信王对这套繁文缛节,自然熟知,绝不会出错。

第一次劝进表文呈上后,信王回答:你们的为国之心我很明白,但现在皇兄新逝,我悲痛还来不及,哪里还有什么心思来听你们谈那些继统接位的事。

大臣们当然也知道这是信王按照常例做出的客套,于是便再次呈上劝进表文,内容依旧,不过是多了几句劝信王要以国为重、节哀即位之类的话。

大明风云史》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是一本情节与文笔俱佳的玄幻小说,YY小说转载收集大明风云史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