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Y小说 > 奇魔玄幻 > 大明风云史 > 第十六章出征

第十六章出征

***感谢书友长缨在握的推荐票***

万历四十六年八月初一上午十一时,卞为鸾接到征调令,盖州卫军将隶属新兵右营,指挥官为管新兵右营原任游击赵启桢。

盖州卫军奉命于第二ri启程赶赴铁岭,意味着盖州卫军即将参加著名的萨尔浒会战。

对于萨尔浒会战,卞为鸾知道的非常清楚,自己的处境不太妙,将作为北路军参战。

西路军全军覆没,东路军全军败没,北路军,则有人说全军覆没,有人说被击溃,有人则称有一万人终能退出战场回归原部队,南路军,毫无疑问,全军而还。

参加萨尔浒会战明军战斗力损失四分之三,损失人员五至六成,武器装备物资的损失无疑就更加严重。

北路军,最好的结局也是不到四成的生还概率,盖州卫军能在四chéng rén中的么?

卞为鸾决定召开军官会议,当ri晚,四位阵级军官,二十位队级军官,九位教官头目,三位参谋,加上卞为鸾,三十七人参会。

“诸位军官,依朝廷征调令,我军明天即将开拔,对于这次练兵,战斗训练完成的可以,只有一点我还不太满意,就是军士的尚武jing神,这与社会背景有关,问题不是我们所能解决的。

作为一支军队的军训,本人认为我盖州卫军还有行军、野营、军事理论、军事教育等任务没有完成,这些只能留待以后去做。

本次会议主要议题,一是了解几个对我大明辽东有决定xing影响的上官,二是后金军事问题,三是讨论我盖州卫军以后的行动。

下面让第一参谋官谢富坤介绍上官。”

“好,下面我为诸位介绍,皇帝陛下,嘉靖四十二年八月二十七ri生,隆庆二年立为皇太子,九岁登基,登基初期,面临内忧外患,由张居正主持新政。

二十岁时亲政,推倒了张居正,树立自己的权威,亲政前期,勤于政务,励jing图治,安抚流民,减少徭税,大大减缓社会矛盾。

由于皇帝在**幸郑贵妃,厌恶大臣之间的朋党斗争,立储之争、财政等一系列问题上与文官对抗。近三十年来经常罢朝,怠政可能是皇帝对文官集团的一种报复。

近年来的官场大势:文官中党派林立,门户之争ri盛一ri,互相倾轧,东林党、浙党、齐党、楚党、宣党、昆党,名目众多。

军事上发动三大征,巩固了大明疆土,从三大征看来,皇帝陛下绝不是一个平庸的人。

实际上,在战争过程中对于前线将领的充分信任、对于指挥失误的将领的坚决撤换,都显示了陛下的胆略魄力。”

“这里我要说明一下,谢富坤介绍的其实是我个人的判断。

对于任何人,包括陛下,在座各位都可以畅所yu言,我们的会议资料绝不会外泄,除了军事问题,其它的不得记录,诸位可以放心。

只要是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判断,相同和不同都很正常,因此容许大家有不同的看法,我只要大家的真实看法和想法。”

过了许久,还是没有一个人发表意见。

看来大明的普通民众还是不敢当众随便发表看法,卞为鸾想道。

“嗯,大家对于陛下的看法,都写在纸上,第一项是陛下的能力,第二项是陛下的态度和勤奋,第三项是个人对陛下是否满意。

认为可以的,那一项的就画一竖,认为不可以的,画一横,两者都不是的就画一个点。”

“大家的看法都在这里,第一项,二十一竖八点三横,第二项,一竖五点二十六横,第三项,十五竖八点九横。”

“方从哲,首辅大臣,内阁独相,万历四十二年八月入阁,当时内阁叶向高也是一人独相,他上书七十五次要求增补阁臣,都如泥牛入大海。

然而方从哲出山后,陛下似乎找到了理想人选,于是下令立即增补。

同年九月,下令方从哲与前礼部左侍郎吴道南同加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入阁为相。吴道南暂时未入京,因此由方从哲、叶向高二人辅政。

方从哲虽然多年在野,但他因为秉公直谏,敢于对抗宦官,且与朝廷当时的党争牵连较小,在当时声望很高。

次年,叶向高由于老病,请求归家,当时舆论多归于东林党人沈鲤。

方从哲于是也投桃报李,追随大流,请求让沈鲤入阁为首辅,然而陛下不纳。

其间吴道南于万历四十三年终于到京赴任,入参机务,然而旋即在四十五年因为前一年他主持会试时发生的科场舞弊案而自请辞职而去。

因此,方从哲是一人独相,勉强维持国家的运转至今。

方从哲上任后,也颇想奋发有为。他多次上书言事,希望匡正朝廷。

然而由于陛下无为而治,加上他的相权又大不如以前的首辅们,他的努力终归失败。

不过他始终为陛下所信任,未尝因为能言极谏而被斥。

为解决地方因灾荒所造成的财政问题,建议陛下速发帑以赈灾。

然而,陛下始终不允发帑。建议运用仓粮,就近配发赈灾,以解受灾地方燃眉之急,因地方官员的贪墨而收效不佳。

期望停征改折,以赈济灾民,以一时之权宜,来安抚地方的动荡不安,进而弭平地方严重的盗情,然而陛下未置可否。

建议补三品以上地方官吏,陛下仍泰然自若,方从哲亦无可奈何。直到近期,辽东局势恶化,情况才好转。

方从哲只能多次乞休、装病,但由于陛下的坚持,最终只能妥协。

方从哲大拜以来,辽东缺饷,一如各镇。军饷不足,加上将领吃空饷,军户们纷纷破产逃亡。方从哲亦疏请饷,并几次杜门以示态度坚决。

由于边镇的缺饷,群臣要求发内帑的呼声越高,直至万历四十四年十月,陛下方对此作出回应,允诺发出太后积储银三十万两,其余军饷则交由户部会同兵部议借。

今年,正为陛下虚心接受,坚决不改态度而头痛的方从哲,亦倍感边事ri重,故曾经奏言:军国重事,断非病夫绵力所能承担,兹者边报纷纭,ri繁圣听,如臣寡昧,何能运一筹、决一策,以纾九重霄旰之忧。

他希望能够去位让贤,并以补阁臣、补大僚、补言官、发帑金四事以请,然而奏疏均为陛下留中。

不过面对为难局势,陛下还是有所振作,毕竟此时辽东的形势已无法让他再无为而治下去。

五月二十七ri,由兵部召开的九卿科道会议后,杨镐成为辽东经略,其余大员也陆续诏用。

包括总督侍郎汪可受先出关,代李维翰驻辽阳,保定抚臣驻易州,御史陈王庭代杨一桂巡按辽东,以废将李如柏总辽镇兵,及征废将杜松屯山海关,刘綎、柴国柱等赴京听用。

方从哲本来是各党妥协所推举出来的一个人物,因此所做的只能是协调各方,并勉强维持局面,也有协调之才,办事能够集思广益,为人老成大度,政治品德也不差,实在是一个循吏。”

“第一项,二十三竖六点三横,第二项,二十七竖四点一横,第三项,二十五竖四点三横。”

“杨镐,归德府人,万历八年进士,在辽海道任职时曾率兵袭击蒙古炒花军队,大胜,而后垦荒屯田,大利边境。

万历二十五年奉命经略援朝军务。万历二十六年,在蔚山大败,败而不报,又谎报军功,被罢职。

万历三十八年,复起巡抚辽东,多次指挥官军击败进犯的女真人和蒙古人,后退休。

万历四十六年,建州女真公开叛乱,兵破抚顺,经过大臣们会推,为兵部左侍郎经略辽东。

杨镐在朝鲜人心目中享有很高的声誉,被看成壬辰战争拯朝鲜于水火的功臣。

在朝鲜京畿汉阳城危在旦夕的关键时刻,杨镐自平壤抵汉城,指挥明军大破ri军,从而解除汉阳城危机,遏止了ri军的北进,取得稷山大捷的胜利。

蔚山大败有两种主要说法。

一主要是朝鲜人和杨镐本人的看法,杨镐指挥明军乘胜进攻,将ri军主力团团包围于蔚山,惜天雨连绵十数ri,明进军不利,反为ri军所乘。

蔚山失利,使战果未能扩大,朝鲜对此虽有惋惜,亦未归罪于杨镐,他们看来,此战可谓虎头蛇尾,有始无终。

二主要是朝廷看法,万历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三ri,总攻开始,黎明前的一次突袭蔚山城成功,城内倭寇大半被歼。他们逃回岛山,坚守待援。

第二天,明军开始围攻岛山外围,步兵连破ri军新筑的外围三寨,这三道防线一破,ri军坚壁据守,不敢复出。

中午时分,明军奋勇攻坚,连破岛山寨二重栅门,就在明军将要攻击最后一重栅门、眼看平壤大捷再次重演时。

总指挥官杨镐忽然命令立即停止,派出的一队人于战场上割敌首级,为的是报功。

大家一乱,自然无法再组织进攻了,致使阵脚稍乱,攻击受阻,只好鸣金收兵。

就在此时ri本方面传出了让杨镐心惊胆战的消息,五万陆军已经陆续从ri本本土向朝鲜开过来。

此时的明军减员非常大,弹药供应也渐渐捉襟见肘,明军只好由攻势转为守势。

在这种不利的情况下,明军统帅部决定撤军,然而,在ri本援军的追击下,明军撤军失控,阵营大乱,死伤惨重。

蔚山役后,赞画主事丁应泰劾杨镐贪猾丧师,酿乱欺罔,陛下大怒,咆哮,将杨镐调回,打进大牢,听候审判。

但朝鲜君臣皆以丁应泰言为诬妄之辞。杨镐回还之ri,朝鲜自国王宣祖至平民百姓皆恋恋不舍,宣祖率百官泣送于弘济院,汉城士民男女重髫戴白,皆出送郊外,诸臣以诗为别。

朝鲜深觉惋惜,并为杨镐受诬而不平。不久朝鲜国王宣祖即派右议政李元翼、参判许成上奏辩诬,并上疏援救杨镐。

万历二十七年七月,朝鲜建宣武祠于汉城南,特崇享兵部尚书邢筁、经略杨镐,宣祖亲书再造藩邦匾额揭于宣武祠。

万历三十四年,朝鲜谢恩使柳寅吉、崔濂朝京,专求杨镐画像。时杨镐家居老家,朝鲜使臣千方百计寻得一杨镐老家举人前往其家乡,方摹得杨镐画像。

万历三十八年,将其画像奉安于宣武祠。由此可见杨镐在当时朝鲜人心目中的地位是何等之高。”

“第一项,十三竖六点十三横,第二项,二十竖四点八横,第三项,十五竖四点十三横。

好吧,对于奴尔哈赤,我们以前开会了解过,对于敌我双方的四位最高首领我们都有了解。

我发现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老,陛下,差点死了两三次,首辅六十岁,杨镐,万历三十八年退休,奴尔哈赤六十岁。

不同的是奴尔哈赤一个人的权力和权威比陛下首辅杨镐三个人加起来还要大,奴尔哈赤会亲自上战场,陛下首辅杨镐只是坐镇指挥。

对于杨镐的评价,本人的看法是在两种主流看法之间,朝鲜人恐怕是出于感激之情而对杨镐看的过高。

我朝主要是出于不能容忍失败的指挥官和党争激烈的原因,失败的指挥官一向被认为没有能力。

杨镐不是东林党人,而东林党人没有控制朝廷但控制着天下舆论,人称清流,党争的习惯是拼命攻击其他党派的人而拼命袒护本党派的人。

不过我从来就未曾认同文官指挥打仗的能力,对于军队来说,文官指挥打仗是一种灾难。

下面我们就所谓的后金**事力量写下看法,在等同数量下,竖是认为后金超过我朝的,点是相同的,横是不如的。”

“营长,我不认同你对文官指挥打仗能力的判断。”谢富坤提出异议。

“好,终于有人敢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大家不要用奇怪的眼神看着我,有什么就说什么,这很好,大家都不说,我也不知道你们想的是啥东西。

作为军官,一定要有想法,才有判断,有了判断,才有对错,才能提高,官才能做的更大,说不定我盖州卫军以后能出总兵官,说说你的看法。”

“营长,前兵部尚书于谦指挥过京师保卫战,皇帝的三大征,围剿倭寇,近一百五十年来的打击蒙古、女真,我朝军队在文官指挥下,打过数不胜数的胜仗,你说是不是?”谢富坤激动的道。

“是,你说的是事实,我不能否认。我还想说的是,再看看我朝的对手,于谦的对手是瓦剌,我认为在当时这是两个同等的对手。

但于谦打得是城市保卫战,有城墙大炮的优势,根本就没进行野战,最多也是依托城墙在城下会战,而这次不同,只能是也只会是野战。

皇帝的三大征,除了朝鲜战争,对手都不强,朝鲜战争本可以早早结束,杨镐的指挥确实有些问题;

围剿倭寇,我认为这是个笑话,让小小的倭寇为祸多年,这是大明的耻辱,功劳多属于戚俞两位将军。

可功劳呢,属于文官的远远多于武将;打击蒙古、女真,同样如此。”

“两竖五点二十五横,嗯,我写的是竖,我持这种看法,努儿哈赤打了三十五年的仗而未死,必有其过人之处,其他将领和后金军队也是身经百战。

而大明的军队已经近二十年未经重大考验,我判断如今大明军队已今不如昔,清河战役就是个例子,这一次是重大考验。我盖州卫军将担负什么任务呢?”

“营长,我军最多也是担负后卫,最大可能是后勤辎重的运输和支援。”卞杨平很有把握说。

这是个好消息,卞为鸾心想,问道:”为什么?难道不能把我军当成前卫,中军?”

“我盖州卫军只训练了五个月,那些指挥军队的将领肯定不会将我军放在心里,大明将领作战多数是依赖家丁,家丁才是军队的jing锐。

像我们盖州卫军这种新军,他们还看不上眼的,因此按照此大明传统惯例,我军通常担任运输辎重的任务。”卞杨平解释道。

“好,这对于我们是利好,盖州卫军只有五百人,经不起损耗,不过军队的训练不能松懈,诸位要把我军当成jing兵来训练。”

“营长,目前我军的训练已经是大明最严格的,只要经过战火的洗礼,盖州卫军就是一支强军,只是数量少而已。”甲阵阵长卞炳辉信心满满的说。

“好,根据实际情况,本月不淘汰的十名军士,编入卫军,军令如下,甲、我军明早开拔。

乙、火器军匠留下继续造火炮火枪和火药。

丙、其余五百零五人随我出征。”

“是,营长。”众人齐声道。

“接下来是这一年朝野内外的大事件。”虽然除了卞为鸾之外,其他人都觉得这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但是卞为鸾却是高度重视,因为这些事情也会对辽东乃至自己有重大的影响,甚至是决定xing的,政治军事方面和天灾**是两大重点。

……

“好,散会。”

第二天,卞为鸾令全军披甲行军,哪知此命令遭到全体军官的反对,理由是大明军队没有披甲行军的惯例,且披甲行军无谓消耗大量体力,不利于作战。

自己所看小说的全部都是披甲行军,而且能ri行百里,少的也有四五十里,难道小说看多了也有错?

“难道建奴也不是披甲行军?”卞为鸾只好问道。

“营长,是的,而且即使是建奴骑兵,一般是徒步行军,除非每人配备两三匹马。”

“哦,那建奴骑兵怎么ri行百里?”

“营长,哪有如此迅速的行军?除非是作战需要,可以做一天最多两天这种行军,否则,军队很快就没有体力,怎么打仗?”

“好,令全军背甲行军。”

“是!营长。”

;

大明风云史》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是一本情节与文笔俱佳的玄幻小说,YY小说转载收集大明风云史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