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Y小说 > 奇魔玄幻 > 大明风云史 > 第四章萨尔浒战役北路战场遗迹考察

第四章萨尔浒战役北路战场遗迹考察

综合明清交战双方的史料记载,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三月,明军分四路进剿**哈赤,北路明军原任总兵官马林为主将,率军兵二万余人由开原方向出发,二月二十九ri从铁岭的三岔儿堡出边,夜营稗子峪,三月一ri驻营于尚间崖,三月二ri晨遇敌后分兵二路,马林率部驻尚间崖,潘宗颜驻兵于尚间崖西三里的斐芬山,以犄角之势临帮。

战斗的结果,两营皆败,马林仅以身免,逃回开原。

在考察过程中,我们以尚间崖、斐芬山、稗子峪的考察为重点,因为这三处地点都是史料记载与现代学者研究语焉不详的地方。而以马林出边的三岔儿堡、靖安堡为辅,因为这是明人记载较明确的地方。

那么,尚间崖和斐芬山怎样定位呢?

尚间崖,按《盛京吉林黑龙江等处标注战迹舆图》所示方位在三岔儿堡与富勒哈以东,萨尔浒与斡瑚穆村西北,满语写作sanggianhada,与现代地图对照,正全于抚顺县的哈达地区。

又《满文老档》记载,在萨尔浒战役中,后金军队“到一百六十里的界藩萨尔浒攻破驻扎的兵,追杀三十里。第二天早晨,追杀驻扎在斡瑚穆、尚间崖及斐芬山山顶的兵,遂回汗大城”。

根据这些记载,结合实地调查,我们认定,今抚顺县哈达乡上年马村西的西山城子古城址即为尚间崖。其地西北距三岔子12.5公里,东南距萨尔浒城15公里,南距哈达乡zhèng fu所在地5.3公里。城址东50米即为哈达乡上年马向西北通往小寨子村的公路,东1000米由上年马向东北经古塘村,通往铁岭鸡冠山的乡道。

上年马河由此地东西分岔,当地百姓分别称之为上年西河与上年东河,而西山城子城址就坐落在这河流交汇处之间偏西一点的一处du li的小山岗上。

其海拔高度为186.3米。城址的平面呈向东敞开的马蹄形,周长900米,南北长250米,东西宽110米,门1座,为东门,宽2米。

城址西墙为天然的峭壁,坡度在70o至80o之间,难以攀援。北、东、南三面为三重堑壕构成的墙围。

第一道为宽约4米,现深1米的堑壕。

第二道为利用堑壕翻上来的土所堆成的宽5米、高1米的土筑墙,宽可走马,当地百姓称之为“马道”。

第三道为依山就势筑成的土石混筑墙,其断面为梯形,上宽2米,高1.5米至2米,下宽5至8米。

城内地势西高东低,在西墙上有一南一北两个制高点,其海拔高度分别486.3米和183.2米,站在这两个制高点上,视野极为开阔,向东南(萨尔浒方向)即可以看至上年马村与下年马之间平坦而广阔的田野,向西北可以眺望小寨子及铁岭三岔子方向。

另外,在山城西面悬崖下有一条由上牛马愫小寨子通向三岔子的小道,这条路可以不经富尔哈即可返回铁岭。

认定此处为尚间崖古战场遗址的根据有三条,分述如下。

1、从此地距萨尔浒主战场的方向、距离看,符合文献的记载。

《满文老档》在叙述萨尔浒战役经过时,提到当社松一路明军被歼后,在追击明军过程中,“追杀三十里,……第二天早晨,追杀驻扎在斡瑚穆、尚间崖及斐芬山顶的兵。”《战迹舆图》上也标明尚间崖在萨尔浒的西北方向。

可知尚间崖当在萨尔浒西北方向三十里处寻这。今据实地考察,上年西山城子古城址正在萨尔浒西北三十里处,与文献记载吻合。

2、此地符合文献对尚间崖古战场的描写。

《清太祖武皇帝实录》称,马林兵三月一ri夜“至尚间山安营凿壕,击鼓传铃,周转巡逻”,“次ri,大王(即代善)领兵三百余先往,马林方起营,见大王兵至,遂撤兵布阵,四面而立,绕营凿壕三道,壕外列大炮,炮手皆步立,大炮之外,又密布骑兵一层,前列枪炮,其余众兵皆下马,于三层壕内布阵。”

现在西山城子城址正在绕城的三道重壕,与史料上的记载十分一致,再从城壕构筑形式简陋的情况分析,可以看出是仓促建成的。

因此,可以推断,上年西山城子城址即为当年马林所驻的尚间崖大营所在地。与史料记载稍有不同的地方是,西山城子的三道重壕,主要是布置在东、南、北三面,即面对萨尔浒方向,也就是马林军前进的方向西面无壕,因为上年西山的西侧是一面陡坡,难以攀援,又不是防御的重点,故此没有凿壕。

3、从此地遗址xing质及出土遗物看,具备明清之际战场遗迹的特点。

西山城子遗址这种因地制宜的构筑方式,即掘土为壕、翻土为墙的形式,正是抚顺地区现已发明的明代辽东边墙及明代小型边堡的修建特点,因此可以判断此处小城当为明人所建。

另外,在走访过程中,我们从当地老乡口中得知,西山城子脚下东面的稻田里,以前曾出土过很多铁箭头,有三股叉形的,有铲形的,这正是具有明显后金特征的武器。

我们走访时就采集到一枚铲形箭镞,它全长4厘米,铤长1厘米,头部为倒三角形铲形刃。当时明朝人对此有所描述:“箭镞至六七斗,形如凿,不不可出,非五十步不shè”(《剿奴议撮》)。

女真人传统武器在明人军事防御设施中频频发现,更证明了以此为尚间崖古战场遗址的判断。另外,由于尚间崖与上年马的发音相近,我们怀疑上年马是否为尚间崖的音转。

斐芬山,为马林兵遇敌兵,开原道佥事潘宗颜的分兵驻扎之地。《清武皇帝实录》称它在尚间崖西,与尚间崖“相距三里”。

根据这条线索,我们在上年马村西3.5公里处,找到了另一处同时期战场遗址——大排子山遗址。认定此处即为斐芬山。

大排子山,位于年马西河的西岸,西北距三岔子22公里,东隔一小山,距西山城子遗址3.5公里,北、东两面山下为由三岔子经下年马通往哈达的公路。

大排子山扼于公路转弯处的西侧,山下有年马西河为天然屏障。现在上有残壕两道,为东西走向,长度均在30米左右,由于山上已经过梯田改造,现在又有人工林,故地面遗迹很难寻觅。

根据当地文物干部及老乡介绍,大排子山上山下,曾出土过不少箭头、铁甲片,还出土过一把铁刀,均为明代遗物。由于从上年马向西,除此遗址外,再无同期的战场遗址,我们初步认定,此处即为斐芬山战场遗址。

这里就出现一个问题,即如何解释我们现在所认定的两战场遗址,与史料记载“相距三里”不符的问题。我们认为,原始资料的记载,只是一个大约数,今据实地查之,大排子山与西山城子的距离为3.5公里,即7华里。

考虑到战场上的形势,马林与潘宗颜统兵在2万人左右,这2万人左右的部队在平原及山坡上分别两地布阵之后,两者的距离也就不会相差7华里了。因此,认定大排子山即斐芬山,当不会有误。

关于靖安堡、三岔堡、稗子峪三地的关系,我们提出如下观点:

靖安堡,明代辽东边堡之一,为马林最初执意出兵之地,现址在开原县的清河水库中,清代称此地为尚阳堡,原设于清河之北,由于水库的建成,遗址现已不存。

根据《开原县志》的记载,此地原有广顺桥一座,在靖安堡东7.5公里处设有广顺关(即史料记载的“南关”),此关为海西女真贡市之道。

靖安堡西距开原20公里,南距三岔堡98公里,东南距赫图阿拉192.5公里。

三岔堡遗址,在今铁岭市三岔子西三岔子村,西距懿路28公里,北距铁岭49公里,东南至赫图阿拉140公里,是铁岭通往抚顺、新宾的交通枢纽之一,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三岔堡遗址尚存,位于西三岔子村中,遗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约120米,东西长约150米。城墙痕迹在南北两面,保存较好,高约1-3米,城内地势平坦,南墙外有宽2-5米的护城河,现已坍淤。城西北2000米的一小山上有一墩台。

据《辽东志》记载,三岔堡是懿路城管辖下边堡之一,下辖2墩4空。嘉靖十六年(1537年)驻官军381员,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时减为370员,是明代辽东边堡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据点。

萨尔浒大战时,马林率领的“开铁兵马”,就是从这里出发,由北向南进军的。

根据清代文献记载,马林出边后,“出三岔口,营稗子峪,夜闻杜松败,林军遂哗”。

可知在三岔堡与尚间崖之间,还有一个马林驻兵的“稗子峪”,这个地点的位置,以往论述萨尔浒战役的文章均未确指。

考之三岔堡与上年马之间,走四冲、五冲、富尔哈,至上年马仅15余公里,而马林竟走了两天,可知稗子峪当在这中间求之。

经我们走访当地老乡,找到了一条当地百姓称为板石沟的大山沟,我们认为,此处即为马林出边后当天夜里的宿营地——稗子峪。

板石沟,位于富尔哈村东堡与五冲村之间,东南距上年马8公里,西北距三岔子7公里,为一条长4公里的大山沟,沟口向东,面对三岔子——哈达公路,沟内地势平二,沟底位于抚顺县大柳乡山城堡村北的老墩台山下。沟口有两小山夹峙,宽仅20余米,十分隐蔽,便于屯兵。

以马林部缓慢的行军速度,15公里而宿营,正是落于此处。同时,板石沟的“板石”二字与“稗子峪”的“稗子”二字字间十分相近,故此我们推断,板石沟即为《明史》中所记的稗子峪。

根据史料记载与实地考察的结果,我们在战役发生300多年之后,终于可以对马林部队的进军情况做一番较为清晰的描述了。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二月二十八ri,马林率2万余官军在“苦执由靖安堡”出边未果的情况下,终于由三岔口,即今天的铁岭三岔子乡出边了。

马林为什么执意要从靖安堡出边,史书没有说明,今天看来,他是不愿出兵的,因为靖安堡的位置在今开原东清河水库中,距当时明军的作战目标——赫图阿拉约有130公里之遥,远离后金腹地,而从三岔儿堡(今三岔子)出边,则距赫图阿拉只有约80公里,难免与后金军队很快接战,难怪这位马谡式的总兵官要“苦执”从靖安堡出边了。

在自己的打算落空后,马林采用了拖延战术。二月二十九ri,马林从三岔儿堡出边不足5公里,即在稗子峪驻营(即今抚顺县哈达乡富尔哈村西的板石沟)。

三月一ri,马林全军前进了10多公里,夜间驻于尚间崖(即今抚顺县哈达乡上年马村的“西山城子”)。

这时,作为明军中路的杜松军已经溃败,残部正在四散奔逃,而马林一无所动,仍按部就班在尚间崖“击鼓传铃,周转巡逻”(《清太祖武皇帝实录》)。

但军内闻知杜松已然败没,全营大哗。

三月二ri早晨,马林军正要前进时,与后金军队遭遇,马林遂分兵两路,一部以开原道佥事潘宗颜为首,移兵于斐芬山(今抚顺县哈达乡上年马村西之大排子山),自己所率大部明军退守尚间崖,因为这里有头天夜里已经挖好的营寨设施,并开始布列火器。

中午,已经赶到尚间崖的后金主力在**哈赤的指挥下,首先围攻尚间崖明军,营中明军发shè火器,点放铁炮,战不多时,马林“甚恐,遂提部下兵,避其锋以去”(《明神宗实录》,万历四十七年三月乙酉条),结果全营大溃,后金军趁势追杀,明军“死者遍山谷间,血流尚间崖下,河水为之尽赤”(《清太祖高皇帝实录》)。

尚间崖明军大营败溃后,**哈赤又指挥后金军队进攻斐芬山明军潘宗颜部。斐芬山明军楯车为垒,火器环列,居高临下,发shè火器,后金军仰面而攻,冒死前进,推倒楯车,肉搏厮杀,终于将潘宗颜部全部消灭。

而已约定与潘宗颜会合的叶赫军,此时方至“开原中固城,闻明兵败,大惊而遁”(《清太祖高皇帝实录》)。

至此,明北路马林军,除主将马林仅以数骑逃回开原外,已经全军覆没。

这时,是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三月初二ri未时(《重译满文老档》第八卷)。

马林,这位循有虚名的将家子,仅仅出边15公里,就在尚间岸下断送全军,连自己的两个儿子也搭上xing命,自己仅率数骑逃回开原。

大获全胜的后金八旗兵转路东进,准备迎击东路刘綎军。

;

大明风云史》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是一本情节与文笔俱佳的玄幻小说,YY小说转载收集大明风云史最新章节。